111 惨胜(1/4)
元军的这场仗,即使输了,细细想来,其实也并不奇怪。?????猎????文w?w?w?.?l?i?e?wen.cc
先有邓舍、洪继勋的运筹帷幄,大胆定计;继而有赵过的孤军深入,打下巨野;再然后,杨万虎、李和尚、傅友德、庆千兴等等多面开花;到最终,燕军主力与以常遇春为的吴军精锐联手,别说王保保与赛因赤答忽,恐怕就算是察罕帖木儿亲至,估计也难以扭转乾坤。
以一军独对两国精卒,赵过、杨万虎等等且不多言,只常遇春、傅友德两员猛将,王保保与赛因赤答忽能坚持到现在,已经殊为不易了。
——须知,在原本的历史中,能在朱元璋手下出人头地的武将,多数都是淮西人,比如徐达、汤和等等,后世人将之统称为“淮西勋贵”。
属于外来人的,要说也有不少,但是最出名的只有两个,便正是常遇春与傅友德。常遇春就不用多说了,在吴军中的地位可谓仅次徐达。
而傅友德,虽然投奔朱元璋较晚,但是明军伐蜀时,却也身居主将之职,与汤和分领一军。成都之战,他令“强弩火器冲之,身中流矢不退,将士殊死战”,从而大破蜀军的“象阵”,因而“蜀地悉平”。战后,朱元璋制《平西蜀文》,“盛称友德功为第一”,功劳尚在“倜傥多计略”的汤和之上。又数次出征塞外、云南,皆建立下了赫赫的功勋。
徐达、汤和等“淮西勋贵”,要说有没有才干?当然有。
比如徐达,常年身居高位,出则统军千万,破敌必胜;归则单车归府,低调谦逊,深谙为人臣子者的进退之道。再比如汤和,“幼有奇志”,“倜傥多计略”,也是一个有数的人物。
但是,却也不可排除,这中间也有不少的人,之所以能做出一番事业,多半只是因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全托了朱元璋的福。
可是,常遇春、傅友德这样的外来人却就不同了。
可以这么说,身为外来人却竟能获得过大多数“淮西勋贵”功绩与地位,不但其人必有真才,而且其人之能力定是惊才绝艳,夸一句“不世人杰”,也半点不带夸大的。要不然,也不会能得到朱元璋的青睐与很有排外意识的“淮西勋贵”集团的认可。
固然,现在的常遇春、傅友德也许还稍嫌青涩,但是却也如锥在囊中,已然锋芒毕露了。
所以说,王保保、赛因赤答忽能坚持到现在,确实很不容易了。赛因赤答忽暂且不说,王保保之前可是没有过多少亲自指挥大型战役的经验。
并且,这一场大雨,也间接地给了海东一些帮助。至少,鼎鼎大名的元军“铁甲营”,就无法在倾盆的雨下挥出其本身应有的实力了。
自然,雨水不止给元军造成了负面影响,也给海东造成了些负面影响,类如:火器不能使用,骑兵的冲击度不得不降低。
但是两相对比,占便宜的还是海东。
为何?先,火器,是两方都不能用。其次,骑兵的冲击度再低,也还是骑兵,而且海东早已冲破了元军的壁垒,两军已陷入鏖战,又不是刚开始还需要快冲锋的时候,事实上,就当下来说,骑兵冲击的快不快已经不太重要了。
本来对付铁甲营,按照潘贤二的献计,赵过留的还有后手,专门交代了由柳三负责。现在看来,似乎也是不需要了。
至若元军的“长枪营”,大雨一样给他们造成了负面的影响。长枪刺出,需要严格的纪律;然而在豪雨下,难免会使得视线不清、同时命令难传。肯定还会比寻常的营头精锐很多,不过已经不值得过多重视了。
要论精卒,又有哪支军队没有精锐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