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2/2)
“平日里逗逗你,你三言两语便热血上头,气鼓鼓的离开。”
“后来来了南京,不仅脾气好了,也开始主动学起了兵法。”
“尤其是你居然是第一个除你大伯他们父子外第一个被准许进入武英殿学习的王子,俺知道这件事的时候,倒是觉得很长脸,高兴了一宿睡不着。”
兴许是年纪大了,朱棣一直在感慨追忆过去,朱高煦也带着笑意,坐在一旁安静的听他说。
“吃梨吧。”朱高煦把刀插在梨上,递过去给朱棣。
朱棣接过后自己用刀削果肉来吃,同时询问朱高煦是否还记得以前的事情。
对此,朱高煦自然将以前的事情给说了出来。
不过相比较朱棣的追忆,朱高煦则是像一个旁观者,把当年前身年幼时的那些错事都说了出来,并说出自己的感悟。
在他看来,朱棣养儿子并不算成功,甚至孙子也是一样,这兴许与他的溺爱有关。
正因如此,年幼的朱高煦就懂得了什么是恃宠而骄,并且也知道自己的力气大,闯下不少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朱棣基本是几句就糊弄过去了,反倒是徐皇后一直责骂朱高煦,一直教训他。
然而即便如此,朱高煦依旧比较亲徐皇后,这让朱棣很不舒服,便一直引导夸赞他。
可以说,朱棣对朱高煦的引导没问题,至少从历史上的靖难之役来说,朱高煦确实是一名优秀的骑将,哪怕放在历史上也算是名列前茅。
想到这里,朱高煦数落着“自己”以前的各种事情。
由于记忆过于详细,朱棣都有些迷糊,因为他根本记不起来朱高煦犯过这些事情,只有一个模糊的大概。
“你能理解到这些就好。”
看着朱高煦的“忏悔”,朱棣拍了拍他肩膀,然后就示意他起身跟上。
父子二人走出大帐,各自的马匹已经准备好了。
朱高煦的大黑马,朱高煦的赤驩,两匹马就站在帐前等待他们,尤其是赤驩在见到朱高煦的时候,旁边的兵卒压根拉不动它。
“好马,你爷爷倒是舍得下本钱。”朱棣羡慕的看着赤驩,不过并不是羡慕它是汗血宝马,而是羡慕朱高煦能得到自家父亲的青睐。
“近日我让解缙他们编写了靖难的事情,实录那边也开始编撰。”
翻身上马,朱棣突然说起了编撰史书的事情,朱高煦闻言也翻身上马,跟着他骑马向外走去。
“俺想要改一改里面的一些内容,你怎么看?”
朱棣询问朱高煦,毕竟朱高煦要是不同意,他即便现在能改,日后朱高煦也能让人改回来。
对此,早就知道朱棣在历史上改史的朱高煦便假装不在意道:“父亲想改就改吧。”
“不过在改之前,儿臣还是想和父亲说。”
“那唐太宗当年想看起居注都被文人说成了试图修改史书,您要是真的修改了史书内容,恐怕后人骂的会比这个还凶。”
朱高煦拿李世民举例子,是因为李世民确实很冤枉。
他想看起居注,无非就是想看看玄武门和一些政治事件,结果硬生生被传成了改史。
实际上李世民当上皇帝后,即便他不开口,史官也会酌情的偏向于他。
对于丑恶的事情尽量略过,对于有功绩的事情就毫不吝啬篇幅。
说到底,不是每一个史官都是硬骨头,为了少惹麻烦,偏向当时皇帝是一定会做的事情。
李世民只是想看起居注就被后世说成改史,朱棣直接改史就更不用说了,哪怕朱高煦一个研究地质的都知道朱棣改史的事情。
毕竟改史是一个大工程,但凡出现一点纰漏,不管是无意的还是故意的,只要有纰漏,那后世人就可以根据当时的人所写私史对照来确定是否改史。
朱棣如果不改史,那也就没有洪武三十五年了。
“不改的话,那个人要怎么写?”
朱棣纠结怎么写朱允炆,朱高煦闻言就知道自己劝不住朱棣,所以在心底叹气后,他便主动道:“您要改就改吧,日后儿子要修您的实录,也会从您即位后开始写,您不用担心。”
朱棣听到了自己想听到的答案,立马捋了捋自己的大胡子,脸上满是高兴。
显然从他猎狼回到大帐开始,这一路他就是在打感情牌,为的就是让朱高煦说出这句话。
他的想法朱高煦也能猜到,不过那又怎么样呢,他还能拒绝朱棣不成?
哪怕他想追求真实,等朱瞻壑长大一看史书,还不是会想着改一改。
改史这种事情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无从得知,只是这个头一旦开了,后面的君王都不会希望自己这一脉出现太多污点。
“随遇而安吧。”
朱高煦没有纠结这件事,而是与朱棣说起了科举的事情:“这次科举,我听闻南榜进士有八成位置都被南直隶和浙江、江西包揽了?”
“嗯。”朱棣倒是没有遮掩,承认过后继续道:“其它地方的许多官员不服气,写了不少奏疏给俺。”
“现在来看,你这个南北分卷,分设三榜的手段确实不错,起码保障了北方和西南考生没有受到影响。”
朱棣说着说着抖动马缰,朱高煦也抖动马缰跟上,同时说道:“保举制其实才是他们最想要的。”
“他们想的倒美。”朱棣说着,取弓搭箭,一只兔子瞬间毙命。
朱棣没有去管,因为跟在他们二人后面的骑兵会去收拾。
不过在说完这事后,他又对朱高煦说起了事情:“你给户部的权力似乎有些大了,工部和兵部、礼部的银库都被你交给他们管了。”
“这些加上市舶司,还有你解散内地卫所的军屯田,均分百姓的政策,户部的权力是越来越大了。”
朱棣担心户部权力太集中,可朱高煦却很无奈:“爷爷留下的制度不是谁都能懂的,别说壑儿,哪怕是父亲你,你就敢说你能完全梳理清楚爷爷那套吗?”
朱高煦很理解朱元璋想要分化相权,想要六部掌握一个平衡。
问题是这套东西不是人能玩转的,别说不善财政的皇帝,就算是明代中后期许多善于财政的户部尚书也是一头雾水。
除了张居正,就没人理清过户部的财政问题。
朱高煦倒是能理清,但他是因为他的记忆力超乎常人才能记下这些,不然即便是郁新、郭资、夏原吉这群人也需要事前做好准备才能对答如流。
“话倒是这么说,但俺还是有些担心……”朱棣捋了捋自己的大胡子,心里有些捉摸不定。
他倒是相信自己和自家老二,可对于还没长大的朱瞻壑,以及日后的子孙,他心里无疑是没底的。
朱标什么性格他知道,可谁能想到朱标居然会生出一个朱允炆。
想到这里,朱棣不由得看向朱高煦,心里暗叹侥幸:“还好徐妹子帮俺生的不错,就是不知道儿媳生的怎么样了。”
“陛下!”
忽的,后方传来了急促的马蹄声。
朱棣和朱高煦同时勒马,调转马头向后看去。
只见后方的徐增寿策马而来,手里拿着一封信。
“陛下,是下西洋舰队送来的。”
来到二人面前,徐增寿勒马递来书信,朱棣见状也接过打开一看。
很快他便看完了信中内容,将信递给了一旁的朱高煦。
朱高煦接过后看了看,这信的笔迹不是郑和、杨展、崔均任意一人,应该是用老鼠毫所写字条通过飞鸽传书送抵南京,然后被锦衣卫抄写在信纸上呈递上来的。
信中内容主要讲了下南洋的进度,然后说了旧港宣慰司的设立,以及南洋巨寇陈祖义毫无回应的事情。
朱高煦看过后便将信纸合上,朱棣则是捋了捋大胡子:“郑和干得不错。”
“是不错,不过陈祖义一定得剿灭。”朱高煦不假思索的回答,并对朱棣解释了陈祖义的危害。
像他这种聚集上万走私贩子的人如果不归顺还反抗的话,那无疑会影响日后的南洋贸易区,进而影响朝廷未来的海关税。
一听到和钱有关,朱棣便斩钉截铁的下令:“想办法给郑和送去消息,一旦陈祖义拒绝归顺,立马剿灭。”
“是!”徐增寿作揖应下,随后转身策马离去。
瞧着他的背影,朱棣这才小声对朱高煦说道:“你舅舅累功不少,俺下次北征继续带着他,到时候给他谋个公爵。”
“所以这北征……”朱棣还准备继续下去,不过朱高煦却直接抖动马缰,骑着赤驩撒丫子往山里跑了去。
他的这番举动让朱棣愣了一下,下一秒就朝着他的背影破口大骂:
“小王八蛋,你爹和你说话都不好好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