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1章 数据治国(1/4)

“恭送陛下……”

黄昏,随着唱礼声响起,朱高煦在殿阁群臣及朱瞻壑的目光下乘坐步舆往乾清宫而去。

“殿下,臣等告退……”

杨荣、杨溥、薛瑄、陈昶四人对朱瞻壑作揖,而留下来的则是王骥、江淮、陆愈三人。

“散班之后回家多多休息。”

朱瞻壑安慰几声,便让四人离去了。

在四人走后,他这才走回了武英殿,而武英殿正厅的长桌上则是摆放着数百本待处理的奏疏。

洪武年间,每日有奏疏二三百本实属正常,四百余本便已经是国事繁重了。

到了永乐年间,奏疏数量随着疆域开拓并实控而骤增,三百余本属于正常,偶尔能突破到五百本。

时至洪熙十二年,每天六百余本奏疏都算是正常,而近几日奏疏甚至达到了七百余本。

就这还是朱高煦放权给了六部的结果,如果不放权的话,每日奏疏突破千本都实属常态。

正因如此,他才不得不增加殿阁数量来帮自己处理奏疏。

“东洲、南洲、印度厮当、北洲、昆仑洲的事情都了解了吧?”

随着朱瞻壑坐下,他并不回避王骥便询问起了江淮与陆愈,因为他已经通过江淮与王骥的关系拉拢了王骥。

在自己的太子之位不管怎么看都十分稳固的情况下,对于王骥会投靠自己,朱瞻壑并不感到奇怪。

有了王骥加入,他们日后在文官所掌握的兵部中会更有权力,毕竟王骥一旦退出内阁,那便是要担任兵部尚书的时候了。

朱瞻壑坐下,王骥等人自然没有轻易坐下,只是站在左侧一排,先后以王骥、江淮、陆愈排列。

面对询问,王骥先行作揖道:“五个地方,朝廷分别驻扎有十三城六卫七所,拥兵四万余六百人。”

“当下,北洲的孟懋站在我们这边,印度厮当下面锡兰卫的刘永诚也同样,波斯卫的陈友也靠拢我们。”

“东洲的杨朔不偏不倚,南洲的宣慰使蒋贵也是同样,昆仑洲的新任宣慰使曹义还未赴任,可以拉拢。”

“海外六个宣慰使,已经有三个支持我们,但最重要的实际上是东洲。”

王骥以东洲作为话题开幕,陆愈跟上道:“东洲有东国存在,现在又在营造宋王府,而东洲每年向朝廷输送黄金白银高达七百余万贯,占据朝廷一成二的赋税。”

“宋王就藩的地方虽然在东边,但日后是否会影响到西边的金银开采,这个问题有待商榷。”

“另外就陛下的态度来看,日后东洲及北洲恐怕还要封王,这些也需要注意。”

陆愈开口发言,并提醒朱瞻壑需要注意自己的那十几個兄弟。

朱瞻壑颔首表示同意,将目光投向了江淮。

三人之中,他最亲近江淮,也最信任江淮,所以他很想知道江淮会怎么发言。

面对朱瞻壑的目光,江淮沉吟后作揖道:

“实际上海外疆域并不用主要放在心上,主要应该放在心上的,还是大明中洲土地上的两京一十七布政司及太学。”

“当下之局面,与唐之安史之乱不同,海外疆域虽然每年能带来近两千万贯的税收,但以他们的实力来看,只需要派遣海军任意一支舰队就能将他们拿下。”

“若是一支不够那便两支,两支不够便三支,总能拿下。”

“安史之乱为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而日后朝廷的矛盾必然是中洲两京十七布政司与海外六个宣慰司的矛盾。”

“中央必须要保持强有力的军事实力来威慑海外宣慰司,然后再慢慢文治海外,在海外设置府、县等官吏,同时增设兵马司等兵马。”

“对于海外宣慰司,唯一要严格控制的就是沿着陛下的规划,限制住中学学子的外流。”

“此外,臣以为可以设立各个行业的专业学校,以此将这些人更好的管理。”

“只要满足他们的就业需求,同时监视好他们的家人,那就不怕他们远赴海外。”

江淮的想法很简单,他在陇川看过王瑄执掌兵权并镇守地方而对地方带来的威慑力。

朝廷与海外宣慰司,与陇川与云南行都司各土司关系是一个道理。

安史之乱的前提不也是唐军在西南的两场惨败,让许多野心家看到了唐军变薄的底子吗?

中央如果有强兵强权,以海外宣慰司的底子,根本无力与朝廷争斗。

同理,如果中央遭遇了什么打击而式微,那别说宣慰司会寻求自立,就连一些海外的百户所、千户所都会寻求自立。

所以在江淮看来,关键在于管理好中洲的两京一十七布政司这个基本盘,同时限制人才流出,让基本盘对海外疆域保持科技优势和产量优势。

只要基本盘不乱,那海外即便乱成一锅粥,甚至说就算海军都跟着闹起来了,大明也有一年下水数百艘战船,培养数万海军的实力来收复疆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