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烈士暮年(2/2)
四五万贯,这对于地方财政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朱瞻壑结束了流程后便示意退朝,这时一名官员却突然上前作揖道:
“臣监察御史王潅有事启奏……”
“准!”朱瞻壑皱眉,他对这个王潅没什么印象,似乎是刚刚被拔擢起来的。
这种突然被拔擢的人,往往都只是棋子。
“臣闻太上与陛下行至北庭阴山府不豫,许久不曾有消息,请问殿下,陛下与太上身体如何……”
王潅的问题一下子将王回推到了风口浪尖,毕竟都察院基本都快成为北方派的一言堂了,很难说王潅的行为不是王回指使的。
然而面对目光,王回却直接对王潅作揖道:“王御史,太上和陛下的消息乃绝密,你是从何得知的?”
“下官……”王潅忽然支支吾吾起来。
“行了!”朱瞻壑没心思理会这群人的党争,同时他也知道不少人都在看朱棣和朱高煦的身体情况,所以他开诚布公道:
“只是因为西域还未开春,道路积雪甚厚而暂停行程罢了,入夏之后,陛下就会返回京城。”
话音落下,朱瞻壑直接起身走向后殿,鸿胪寺卿见状立马唱声:“退朝!”
“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听着身后传来的唱礼声,朱瞻壑摇了摇头。
自己父亲和爷爷还活得好好的,这群人就如此急不可耐了。
“殿下,太孙刚刚攻破了且末城,是否令太孙去阴山城看看?”
朱瞻壑来到后殿,王焘便担心似的询问了起来,朱瞻壑闻言瞥了他一眼:“是你的意思,还是亦大伴的意思。”
“是亦掌印的意思。”王焘一边为朱瞻壑更换常服,一边回答。
听见是亦失哈的意思,朱瞻壑便没有怪罪王焘,而是颔首道:“让他去一趟吧。”
“是……”
二人对话结束,先后走出了奉天殿的后殿。
不多时,一条条教令从紫禁城发出,奔赴各地。
时间流逝,很快便来到了三月,气候也开始转暖。
哪怕在夷播海东部的阴山城,戈壁草原上的积雪也已经融化。
除了远处的天山顶部依旧皑皑白雪,正常出行已经不成问题。
三个月的休养,让朱棣的身体好了不少,但却比起三个月前消瘦了几分。
朱高煦放下了写书的事情,开始与朱棣在返回京城的路上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
车内时不时传来笑声,又时不时安静下来。
三月十七日,队伍抵达昆陵府双河城,开始向东边的轮台前进。
也在这时,前往南疆作战结束的朱祁钺率领百余骑兵,带着郭登策马而来。
“爷爷!太爷爷!”
朱祁钺一身鸳鸯战袄,外面仅仅套着胸甲,身骑一匹乌黑的军马来到马车前。
马车车门打开,朱棣与朱高煦先后下车。
“小子参见陛下、太上皇!”
半年多不见,朱祁钺倒是长了几分规矩,个头也长高了一些。
“好小子,长高了。”
朱棣最清楚朱祁钺,扶着他起身的同时便知道他长高了不少。
朱祁钺咧嘴笑道:“长了一寸,俺也觉得奇怪,明明行军路上吃的也不怎么好,但就是比在经常的时候长得快。”
“多运动点是好事。”朱棣牵着他的手,佝偻着背影走到那军马旁,摸了摸后艰难翻身上马。
单从上马姿势来看,朱祁钺便知道自家太爷爷恐怕这个冬季没少受罪。
“太爷爷……”
朱祁钺想要帮忙,却被朱棣示意别上前来。
朱棣翻身上了马,舒缓了一口气,抖动马缰在马背上骑着走了一圈。
“这马不错,是缴获来的?”
朱祁钺的马是朱棣赏赐的汗血马,而这匹马是大食马,所以他才会特意询问。
“嗯,乌踏雪被俺留在轮台了,那里有几匹缴获的汗血母马,俺想看看能不能生几匹小马。”
“好……”朱棣笑着点头,随后目光看向北边:“呼……是时候该回去了。”
话音落下,他自己艰难翻身下马,而后对朱祁钺道:“走,上马车聊吧,别耽搁回家。”
“好!”朱祁钺点头跟着朱棣上马车,朱高煦则是看向了跟着朱祁钺到来的郭登,上前拍了拍他两臂:“倒成熟不少,看来学了不少本事。”
“嘿嘿,实战才能学到本事。”郭登挠挠头,朱高煦也示意道:
“你也上马车吧,我们聊的你也可以听听。”
“是!”郭登有些激动,随后跟着朱高煦上了马车。
在他们登上马车后,马车开始缓缓向东行驶而去。
朱棣对南疆很好奇,所以让朱祁钺与他说说南疆的事情。
朱祁钺对此很有兴致,他讲述了水草丰茂的焉耆,以及险要的铁门关,还有龟兹、姑墨、疏勒、于阗等等……
说着说着,他还拿出了几块他自己跑去和田挖掘的玉石,然后又说着横穿大碛(塔克拉玛干)的和田河。
他和郭登沿着和田河的河道骑骆驼横穿大碛,横穿南北近千里的大沙漠,这件事情足够他吹嘘很久。
对于他的这些话,朱棣只是笑着看着他,看着他一边说,一边比划的动作,时不时笑出声来。
在这样的欢声笑语中,朱高煦似乎感受到了什么,一路上没有说一句话,只是目光一直放在朱棣身上。
从双河到轮台,一路上欢声笑语不断,这十几天以来算是朱棣笑声最多的时候。
他没有再看朱高煦所写的书,兴许对于他来说,既然已经知道了结果,那就没有必要再追究过程了,反正他也活不到那一天。
四月末梢,他们抵达了昔日的莫贺城峡口。
此时这里已经修建起了一座关城,而白杨河上方也修建了一座桥梁。
关城在峡口,关城面前便是一座正在修建的火车站。
火车还没有修抵此处,朱祁钺在经过自己奋勇杀敌的峡口时,绘声绘色的讲述着当日的凶险。
这个时候,朱棣不会说笑,只是抬手在他背上拍了拍。
翌日他们穿过峡口,而铁路已经修抵南峡口的丘陵地带。
民夫的数量增加了许多,足有二三万人。
他们没有耽搁,换乘火车便返回了此时西州,曾经的吐鲁番。
西州高昌古城被保留了下来,在他夯土的基础上,官员指挥民夫们垒石为墙,将城墙给包围起来。
至于内里的夯土建筑则是根据情况被推倒,改建为一座座具有北方风格的四合小院。
朱高煦他们来到高昌火车站的时候,火车站竟然堵车了。
询问之下才知道,江西三县的灾民已经被迁徙到这里来,每日都有几千多人抵达高昌火车站。
朱棣他们到来的时候,正好遇到了一车车灾民下车。
朱棣带着朱高煦他们下车,在出站口的一角坐下。
在他们的视线里,穿着并不干净的灾民眼神透露着不安,以及对未来的迷茫。
他们并不知道自己能否在这荒凉的大西北好好生活,也不知道官府的承诺是否会兑现。
他们只能随波逐流,在兵马司的带领下走出火车站,向着不远处的高昌城走去。
“高昌城能住下那么多人吗?”
朱棣询问了一声朱高煦,朱高煦摇头道:“高昌住不下,还可以在鄯善县遗址上修建鄯善县,在昔年唐代天山军驻扎的柳中城遗址修建天山县。”
“儿臣当初设三县的时候就想过这些,所以父亲您不用担心。”
“此外就我们经过的莫贺城来说,那里也可以容纳上万人耕作生活,火车估计岁末能抵达轮台县。”
“轮台县那边的土地情况,养活二十几万人不成问题,因此这江西三县的二十几万百姓对于整个西域来说杯水车薪。”
“不过您放心,这土地打下来,我会为您守好的……”
朱高煦目光一直在朱棣身上,朱棣听后点了点头,他目光看向这些带着对未来迷茫的移民,好似喃喃自语,又好像在吩咐。
“得对他们好些,我们朱家亏欠他们太多了……”
他说的或许是江西灾民,又或者是天下的百姓。
他这话也不是对当下的百姓说的,而是在看过朱高煦那本书,得知结果后给出的感叹。
只是这样的事情能持续一代人、两代人、三代人,却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子孙终归有自己的意见,没有人能完全控制所有人。
深知这点的朱高煦也将目光放到了灾民身上,点了点头。
“会的,起码在我们爷孙三代这里会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