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番薯宴,君臣评价洪承畴(3/4)

从这个标准来看,崇祯觉得单纯的从唯物史观和对人民、中华的贡献来分析,洪承畴是功大于过。

和皇太极的约法三章: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务,同时免除三饷,又减少苏杭赋税,停征漕粮,疏请朝廷赈济边民。

入内院佐理机务后,制定诸如袭明制,行保举,选人才,学汉语等。

如此判断是有利于人民的。

但从儒家思想最精华的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忠君爱国、民族气节上来说,骂他是汉奸、贰臣、叛徒、领路狗等等都是轻的。

崇祯对洪承畴那是真不错的,将精锐都交给了他。

听闻他死了,设三坛御食十五,痛哭遥祭,这种礼遇可不是所有人都有的,可换来的是背叛。

但他有时候在想,统帅大军征杀十数年,杀人如麻的一位儒将,真的怕死吗?

难道他不知道他投降后,后世史书会如何的评价他,他又会背负怎么样的骂名吗?

有人说他看出了明朝灭亡的必然,改朝换代百姓最苦,他想快速结束战争,减少百姓的苦难。

有人说他看到了袁崇焕、熊廷弼、孙传庭等一众为了守卫大明的名将却惨死在无耻的党争和猜忌上,他无法忍受这个结局,只能投降。

当然也真有可能是一位怕死的懦夫。

这中间到底经历了什么,他不知道,也懒得去猜。

毕竟后世那些庄妃劝降、洪母骂畴、承畯贬兄、素月孤舟、六离门等等的历史故事都经不起推敲,漏洞极大。

无论历史怎么样,至少目前来看,洪承畴对大明是忠心的,能力也是极为突出的,还是能用的。

不在前线统兵,或者说调到前线去也要配一名持有秘旨、或者能有反制手段副手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