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回头钱(1/4)

接下来的一些时日,刘据再次做起了甩手掌柜。

如今樛氏和南越王归汉之心不变。

最大的刺头吕嘉又接受怀柔,已经成了刘据的买办。

并且武功爵、赎罪令和入粟补官的政策,也是在大汉使团的“公证”下推行。

局面已经稳定的不能再稳定,的确不需要他再去做些什么。

至于南越国成了大汉内附国之后的事情,比如大汉是否要驻军,双方要如何进行文化和经济方面的交流,要不要搞什么书同文车同辙等等问题。

刘据也全然不放在心上。

在“汉之得人,于兹为盛”的当朝,最不缺的就是各方面的人才。

等他带着樛氏和赵兴回到长安朝拜,刘彻和大汉的大臣们自会将后续的事情处置妥当。

而且刘据对自己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治国这种事是一个宏观调控的完整体系,许多事情都牵一发而动全身,稍不小心便有可能满盘皆输。

别说是他这样一个从未接触过政治和治国的普通青年。

便是后世国外的那些个影响力巨大的政客,在选举的时候口号都喊得震天响,好像什么事情到了他手中都能化腐朽为神奇,甚至信手创造奇迹。

但等真正上了位之后,他们立刻就会变得束手束脚,从当初的屠龙少年成为恶龙。

难道是这些政客的智商不够,不想在确保个人利益的同时还名留青史么?

都不是!

而是没有这个能力。

任何一个人,哪怕是高高在上的天子,在面对一台精密庞大的国家机器时,能力和智慧都会显得捉襟见肘。

为了维持这台机器继续运转,不得不拼尽全力的“拆补”。

正如明末皇帝崇祯,那个一度被称作“微操之王”的男人。

或许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他的某些举措看起来十分愚蠢,甚至可以说是倒行逆施,有人认为就是他把自己和大明作死的,否则大明说不定还能再续命几十年。

但谁又能保证。

那些在后世看似“绝对正确”的举措,拆掉的不是这台国家机器的“火花塞”呢?

至少刘据不敢保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