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四章 改革(2/3)
他只是盼着中国影视产业能通过改革正式步入正轨,抛弃现在的计划产业模式,开始转入真正的商业模式。
可不是想要把现在这些人全都一杆子给得罪干净了,到时候,整个圈子里都没朋友。
看到易青站起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他的身上,说起来,易青在影视圈子里的名气不小,知名编剧,光是这一个头衔就足以让他在圈子里吃得开了。
只是大家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现在一看,卧槽,竟然这么年轻。
“各位前辈好!”
易青笑着,人畜无害,任谁也不会猜到,他就是这次改革在幕后的推动者,也是他们这些人的掘墓人。
郭舒怀道:“易青同志,你去过香江,对那边的影视产业也有一定的了解,这次《精武英雄》,你不光是编剧,还是制片人,更是双方合作京影厂的代表,你来说说吧,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用有顾忌,在座的都算是你的前辈,就是有地方说的不对,大家也不会介意!”
这是把其他人的嘴都给堵上了!
易青心里暗笑,这位郭领导年纪不小了,竟然还有这样的一面,倒是个妙人。
“既然领导都发话了,我就说说,不过提前声明,我可不是什么高人,只不过是走的地方多了,看得也多了,就把看到的和大家分享一下。”
易青说着话,飞快的理清了思路,接着说道。
“关于改革呢,我不懂,就不说这个了,我只说说我在香江看到的,以及咱们国内影视产业和香江的区别,在香江,制作出品和发行,全都是由个人资本来控制的,当然了,这也是因为社会制度不一样,我只说说制作出品这一块,现在咱们国内,制片厂只有制作权,出品是由中影来负责,而发行则下发到了各个地方的发行单位,这其实没什么不好的,只是在最终的利益分配上,承担了最多工作的制片厂反倒是获利最少的,甚至一部电影拍完,不但不能收回成本,还要赔进去一部分资金,每年的制作费用只能靠着各地政府的专项拨款,以及财政补贴,也就是说,制片厂只能靠各地政府出钱养着,而各地的发行单位,只需要组织电影上映,就能获得全部的票房收入,而这笔钱只有很少一部分,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回到制片厂,这是咱们国内的模式,我再说说香江那边的情况。”
“香江电影产业之所以在七八十年代高速发展,根本原因就是那些制片公司能够从这个产业当中得到足够的利益,说白了,就是能赚钱,赚的钱多了,接下来对于新电影的投入就多,而投入多了,电影的质量就能够得到保障,通过票房赚回来的钱也就越多,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那是在香江,那些拍电影的都是资本家,他们当然要看利益了,咱们都是国家的文艺工作者,怎么能一切都朝钱看!”
终于还是有人坐不住了,站起来反驳,看着义愤填膺的,其实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他这一说话,其他人也纷纷跟进。
“就是嘛,要是只看钱的话,那咱们这些人都成什么了,还有什么资格号称人民的文艺工作者!”
“人心不古,世风日下,这都什么世道啊,这简直就是反攻倒算,要开历史的倒车!”
卧槽!这大帽子!
易青没法说话了,只能看向郭舒怀。
是你让我说的,还能不能说了。
郭舒怀见状,拍了拍桌子:“安静,都安静,像什么样子,人家易青同志只是接受了一下香江同行的模式,只是介绍一下你们就受不了了,上面三令五申让各行各业的从业者要放宽眼界,要往外看,光盯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还怎么发展?啊!?”
会场内立刻安静了下来,尽管有人愤愤不平,但是在这里地方,他们还真不敢闹得太凶了。
“易青同志,你继续说!”
好嘞!
“我刚刚说的都是实际情况,另外,我再从这次《精武英雄》,与香江橙天娱乐的合作上说一下,这次合作,给我最为直观的感受就是,那边的确很专业,我不是说咱们国内的影视从业者落后,论技术,论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我们未必比别人差,但是,从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角度来看,我们的确赶不上人家,一个镜头,人家能玩出花啦,而我们的摄影师还在抱着学校里教的那些,这怎么能行,时代在发展,任何事物都在进步,我们如果继续故步自封,关起门来自己玩自己的,至少站在我的角度,我是看不到未来的!”
易青没说,但是意思已经非常明确了,改革实在不行,如果再不改革的话,中国内地的电影产业迟早就是一个死。
接下来易青又从经营模式,思想理念等各个方面比较着两地的发展情况,说到最后,连郭舒怀都是频频皱眉,显然这一次,易青说的有点儿深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