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圌山徵梦(1/2)
吴影教授上完课后,回到办公室里坐了一会儿,就提包下楼,从北京西路的校门,走回马路对面的南大家属院。
回到家中,感觉有点心力不济,连皮鞋都没换,就直接走进书房,躺到逍遥椅上歇息。
很快,家中的保姆端着一杯热茶走了进来,见他闭目养神躺在椅子上,便放在桌子上,然后轻声说到:“吴教授,你有个包裹,就放在桌子上”
保姆见其没有反应,便悄然退出门外,顺手将门轻轻带上。
过了约半小时,吴教授这才感觉缓过气来,便起身走到桌前。这是一个又长又圆的包裹,似乎是通过邮局寄过来的,只不过,看了半天,也没发现邮寄人的姓名或地址,这让他很是纳闷。
打开一看,里面竟然是一副装裱好的山水画,古色古香,不过,稍加细看,就能发现是当代人所作,虽然如此,但画作水平尚佳,颇有点绘画功底,而令他更为困惑的是,如此精心绘制的画作,上面竟然没有题跋,也无题记,更无落款、年月等,只是在右下角留有一个印鉴,细细观察,竟然不是什么画者的印章,而是一个坎卦符号,并且是后加上去的。
这一切,令他心里多少有点紧张,甚至会一丝莫名的恐慌,以前有人给他邮寄物品,不是同行好友就是慕名学生,而这次,姓甚名谁,自己却一无所知,邮寄此画的人,在画作上还特地钤上一枚卦符,究竟何意,更令他神情迷惑,如坠云雾。
就在他心神不定之时,他猛然间感觉到眼前的这幅画似曾相识,片刻之后,终于想了起来, “这不是自己在南大读书时在学校古籍收藏室看到的那幅《圌山徵梦》图吗?不对啊?上面的题记部分,怎么没有了,怎么变成了一片空白?”
他仍朦胧地记得,这幅画好像是清代一位焦山和尚所作,原图的上部,有一长溜的题记,他甚至还能记得其中的内容。这一切皆源于一次勤工俭学。
之初,吴教授二十三岁,正在南大历史系读硕士,就在这一年,他有幸参加了学校图书馆古籍部组织的一次参观古籍收藏库房的活动,在这过程中,他第一次亲眼目睹了老馆里面的樟木书橱中,竟然收藏着那么多古旧的孤本善本,还有众多的金石书画等。收藏室的老师在打开其中一个书橱时,柜顶上突然滚落下来一个纸质圆筒,打开一看,里面竟然是一幅转轴山水画,顿时令众人感到吃惊。
老师一阵惊讶和疑惑之后,便开始端详起这幅画作,很快,他发现周围的学生一个个都两眼巴望着他,便略有尴尬地介绍到:
“此画名为《圌山徵梦》,画中题记下方的二枚钤印,白文印为‘齐瀛’,朱文印为‘鹤洲’。上方的题记部分,记载的是:一名叫鹤洲的道人,晚上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来到五十里开外的圌山。山上有一寺庙,名叫楞严寺,寺庙旁边有一座高塔,名为报恩塔。他登塔远眺,看到大江之中,有一沙洲,形似八卦,天空旭阳高照,四周峰峦叠嶂。后来,他梦醒之后,感到梦中所见,依然历历在目,可事实上,自己从未去过圌山。此后,他一直想前去圌山攀登,想印证一下这个梦境,直到十年以后,才得以成行。他在二位友人的陪伴下,划着小船一路东下,到了韩桥这个地方,停楫泊舟上岸,然后沿着五峰山麓,穿山越岭,扪葛攀萝,攀爬崖石,进行实地探访,他惊讶地发现,这一路上,所见所闻,无不与他十年前的梦境吻合。于是,他回到焦山后,便在槐荫精舍创作了此图,并将其命名为《圌山徵梦》。呵呵呵…真是一幅好作品,从绘画风格来看,明显属于清末民初的京江派,从题记中的内容来看,绘制的应该是镇江东乡的圌山风光,是一幅具有明确地理标志的作品,这在中国绘画史上,也算是难得一见”。
…
老师的一席话,再加之鹤洲禅师在题记中梦幻般的故事,给年轻的吴影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