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集《 楞严经修学法要》(2/2)
这个地方就把我们修行的障碍,我们之所以修行不能够突破进步,是自己的问题,那么这个就是把这个贼啊,烦恼贼给标出来。
辛二、陈那答
这当中的五比丘的上首,陈那比丘,阿若桥陈那的回答:
自陈得悟
【时桥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
以喻发明
明 客:
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
这个时候桥陈那比丘他就站起来了说:我身为僧团当中戒腊最高的长老。因为佛陀第一个度化的是五比丘,他是僧团的第一个成立。五比丘当中又以桥陈那第一个开悟,所以他独得解名,他的名字叫做最初解。
那么他是怎么觉悟的呢?因为他观察这个客人跟灰尘这二个字的义理,而成就阿罗汉果。所以这个断烦恼啊,可以看得出来,断烦恼是靠智慧,观照智慧。你不是靠苦行,也不是靠禅定。这两个只是一个助行。那么他是觉悟了从客尘这两个字的义理去觉悟,就把烦恼给息灭了:
一、客
他先讲出一个譬喻说:世尊!这就好像是一个从事长远旅行的客人,他经过长远的旅行,就暂时投宿在一个旅馆当中。为什么呢?或宿或食,或者是住一夜,或者只是吃一餐饭。那么等到这个时间一到,吃完饭睡完觉,他就要俶装前途,俶就是整理,整理行装继续的前进,他不可能长久安住。但是这当中身为旅馆的主人,他就一直的住下去了。所以他从这个主人跟客人之间的对比,他就思惟来来去去的、生灭变化的叫做客人。永久安住的叫主人,以不能够长久安住的就是客义。
客人在蕅益大师的解释说:这个地方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整个三界的果报。
三界的果报,怎么就是客人呢?
我们过去生造了一个业,这个业力今生得一个果报。可能是一个男人或者是女人,这个果报就是让你暂时住一住,就像旅馆一样。那么你住完以后,这个业力不断的释放,到了结束的时候,你又去得另外一个果报。所以我们在三界当中,一下子做人,一下子做转轮圣王,一下子做蚂蚁。其实就好像我们住旅馆一样,今天住一个很好的旅馆五星级的,下一个到一个地方,很破旧的旅馆。有时候住一个好旅馆,有时候住一个破旧的旅馆。所以:
三界的果报,没有一个人可以长久安住。即便是释迦牟尼佛来到三界,他也一定要示现灭度!
因为三界本来就是一个旅馆的施设,没有一个人,也没有一个圣人,能够长久在三界安住,不可能。都是暂时住的,而且都要变来变去的。你这一个旅馆住到一个时间,它就要赶你走了,不管你愿不愿意。说:欸我今生的果报住得不错,不可以。即使你的福报再大,你说:我把所有的善业,都回向到今生继续住下去,不可以。你一定要离开,这跟善业没有关系。时间一到,这个旅馆就要迁单了。那么这个地方,当然它所诠释的是一个苦谛——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三界果报的痛苦。
他是怎么觉悟的呢?所以这个四圣谛,第一个是知苦。佛陀在诠释苦谛,不是说我们三恶道的苦,不是这个意思。因为三恶道的苦,它不普遍,人天就没有三恶道的苦啦。身为苦谛它必需要普遍在三界当中都具足。
无常是苦——因为无常让我们受不了,我们的心喜欢安定嘛。你看我们现在,为什么我们大家一成家以后,一定要买个房子?为什么不租房子?租房子实际上更便宜,你拿这个钱去放在银行,租房子更好。因为我们受不了整天在那边搬家,我们要求安稳嘛。
追求安稳是人的本质——
快乐基础在安稳,这个安乐嘛,不幸的是,我们接受的果报是不安稳的。你好不容易来到三界,刚开始还不适应,小时候慢慢慢慢…这个成长过程,欸,这个环境你适应了,你有很多的朋友,事业也做得很大,欸,它把你赶走了。等到你适应的时候,你四五十岁的时候,你觉得今生也还不错啊,准备要赶人了。等到你到了来一个果报,你又不适应,等到你适应的时候,又把你赶走,这个就是苦,那种不安稳性就是苦。
所以你看我们在三界当中,就是一个旅馆住一个旅馆,一个旅馆住一个旅馆…那么桥陈那比丘就知道说:哦!原来我们这个地方是住旅馆的,是客人。所以他觉悟到三界是一个苦恼的处所,从这个地方他产生了出离心。有了出离心当然还有智慧,下文看他真实的智慧是:
明 尘:
【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前面的客人是约果报,这个地方是约着我们三界的因地,发明我们的攀缘心。
所有的生死的业力,从什么地方来?就是——我们的攀缘心。
又如新霁这个新霁就是雨后天晴,这个时候在这个清旸,就是清澈的太阳缓慢的升天,这个时候阳光透过门窗隙缝照入到房间当中,透过阳光的照射,我们就能够看到空中有很多灰尘,这个灰尘上下左右摇摆不定,但是虚空却是寂然不动的。所以这个时候他思惟:澄清寂静的叫做虚空,摇动变化的是灰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前面的桥陈那比丘,是看到整个广大的三界果报是生灭的,这个时候他是向内观察他的心也是生灭的——你内心生灭,所以你招感生灭的果报。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的注解说:灰尘,我们一般看不到灰尘,你看我们现在看不到灰尘,但是你要有阳光照进来,你才看得到灰尘。也就是说,你一个人要不回光返照,诶…我也没妄想啊。你不是没有妄想,你跟妄想打成一片,当然你就感觉不出有妄想。你看打佛七,打佛七你第一天充满了自信,我这个人从来不打妄想,到了第二天、第三天、你就知道怕,哎呀!妄想这么多。因为你打佛七,你开始回光返照,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这个时候慢慢脱离妄想,这个时候你看到你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得了啊。刹那、刹那的生灭,有无量无边的感受、妄想现前。所以我们是透过光明的照射,才看到虚空中很多的灰尘。当然这个灰尘就是我们的攀缘心,当然我们一般人就是住在灰尘。
从《楞严经》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心像一个镜子本来无一物,但是你有所住,你就产生一个灰尘。住久了,你整个心就被灰尘全部盖住了,现在要透过《楞严经》─回光返照、正念真如。把镜子的灰尘全部扫干净破妄显真,才能达到真实的安住。
辛三、如来印可
【佛言:如是。】
佛陀说:如是、如是。佛陀对于桥陈那比丘三界果报的描述,对於我们内心生灭心的描述,佛陀是认同的,说:这个桥陈那比丘说的是正确的。
不过,这个地方蕅益大师他提出一个观念说:他说这个其实在微细处来说,这个灰尘跟虚空的比喻,大小乘的认知还是有所不同的:
小乘佛法:对灰尘,是完全消灭,他认为虚空——不允许有灰尘,他的思想是灭色取空,当然这个思想会有问题的。
大乘佛法:它的思考是认为,灰尘是不会障碍虚空的。灰尘有什么关系呢?你不要管它就好了,问题不在灰尘,问题是你不要住在灰尘,你有选择性嘛!大乘佛法是认为产生灰尘的原因不能怪我们。当然所谓不能怪我们,是不能怪今生的我,要怪…怪前生啊,你前生把灰尘创造出来,它今生就要释放出灰尘。但是你今生有选择性啊,你可以选择不住灰尘啊。不产生灰尘这一部分我们做不到,但是我们可以选择不安住在我们的生灭心,我们可以不随我们的感受妄想而转的,所以这个是大小乘最大思考不同。
以天台教观的判定,小乘佛法灭色取空,把生灭心消灭以后,这个是会有后遗症的,错损菩提。所以有些人对于自己的感受跟想法,是用激烈的手段加以断灭,你就没办法发菩提心了。你看阿罗汉,阿罗汉对外境─于一切法不受,他没感受,阿罗汉他的身心世界,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他的内心世界…是什么世界啊?如鸟飞虚空,踪迹不可得。鸟从虚空飞过去,它完全没有感受。没有感受好不好?当然也有好,也有不好。好是这个人不会起烦恼,不好是这个人没有感觉。没有感觉的人,他看到众生的苦,他完全没有感觉,这就糟糕了,没有办法发大悲心。
诸位要知道一个观念——你一开始就要走对方向,小乘佛法叫断烦恼,大乘佛法叫转烦恼。一个转,一个断,这个不同。
大乘佛法是烦恼你要去升华,你要跟自己沟通,你要用智慧来告诉你自己,不要住在烦恼。因为大乘佛法认为烦恼本来就是真如的一部份,它迷了变成烦恼,它悟了就是真如,你不能断它的。所以大乘佛法是无住,小乘佛法叫断灭,所以面对烦恼,大小乘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当然结果也不一样,这一点我希望大家要清楚,我们用小乘的方法断烦恼的确很快,但是有很严重的后遗症,你到最后菩提心发不出来。
所以我们从天台教观的判教,你这个成佛之道,你要长远的布局,你不是说,诶…我先离开三界再说,那你后面的路怎么走呢?你不能断了你的后路啊,所以你一开始方法就要走对!这个乘,你要选择一个──我从这个地方到这个地方,我这样走不会影响后面,所以最好的断烦恼的方法是无住。你后面才能够生心嘛。所以这个地方它说明了,虚空中果然有很多的灰尘,我们一念心性,清净心,有很多的感受、很多的想法,但是你有三种选择:
第一个、你选择住在感受跟想法——生死凡夫,那你未来有无量无边的生死等着你。
第二个、你把灰尘全部弄干净——小乘的学者。
第三个、你不要去管灰尘,你只要不随妄转,安住在虚空——这是大乘学者。
三种选择,有三种不同的结果。那么本经当然它的思考是,你不要去管妄想,你只要正念真如,妄想自然消失,因为它没有自性。
大乘佛法是用真实的心性来感化、来升华烦恼;是用真实来改变虚妄,用改变的方式,不是用断的方式,这一点大家能好好体会!
如果你有志于成就佛道、你有志于行菩萨道,你对烦恼的态度是很重要,随顺不得,断灭不得。这是大乘佛法的中道思想,不能断也不能随顺。那怎办呢?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以真实来转变虚妄。等到《楞严经》后文修行篇的时候,它会讲得很清楚,这个地方的理论篇就是建立一个你未来要怎么修行的基本知见。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