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节黄顺隆家的客人(1/4)

香港的水源地主要集中在山区,地表水源则集中在黄泥涌峡一带,可修筑塘坝构筑所谓“水塘”的山间盆地有好几处。在旧时空的香港,港岛用水除了在山区修筑水塘之外,还靠在山区设置保护性公园、种植树木,以增加山地的涵水量。

“我们采取类似的措施,把小居民点合并,减少人类活动对山地的影响,必要的时候再加以植树造林,三万人口的基数还是保守了些。”梅林似乎对此很有信心。

“只有三万人口的保证量,搞工业农业够吗?”

“当然是考虑了工业工业的需求的。”梅林说,“1634年开始在大屿山岛上再搞一个大型水塘。”

大屿山上有一个石壁水塘,库容2455万立方米,是香港山区水塘中库容最大的一个。主坝长718米,宽354米,高54米。填土4764立方米,即使按照临高工程的标准,工程量也不算大。

“有了这个水塘,在大屿山搞大型净化营、搞农业就不成问题了――种地大概不成,不过蔬菜和养殖业还是可以搞搞得。”

“三万人口的数字,其实是保守了。”洪水尹说道,“企划院是按照现代人的人均用水80升计算的,本时空的人用不了这么多的水的。特别是我们这里的大部分居民是集约居住,统一炊事。冲洗厕所用海水或者搞化粪池积肥。用水量不会象旧时空那么大。”

洪水尹名字里带水,实际对水务一窍不通,这点资料是出发前突击学来的。他对香港的商业开发抱有很大的热忱,对执委会热衷于广州而非香港感到很大的不满――身为驻香港商务代表,香港的重要性和他的本身的重要性息息相关。

“你要保护水土,我这里的建筑材料怎么办?”史大富表示担心。他在香港搞基建,最大的难点就是建筑材料匮乏,香港本地不产石灰石,所以土水泥项目不能上马,缺乏煤炭,也无法烧窑制砖瓦。眼下主要依靠采石场从山上爆破采花岗岩。现在听说要保持水土,开山采石是非常破坏环境的问题,必然又得停止。

“花岗岩开采可以继续。勘探队会划出一部分山体来的,尽量减少整体破坏。至于木料和砖瓦,就看郭逸的了――他回到广州有什么东西买不到?”

“水泥,还有锅炉用得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