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四节 水运优势(2/5)
这里正在进行的是地图的“修正”工作。在这里工作的归化民,堪称“精英”,他们都是专门培养得测绘方面的“专材”。三年多事件里边工作边学习,基本就是练测绘和绘图。
大比例地图因为涉及机密,D日之前执委会尽管多方努力,也没有弄到军用级别的大比例地图,只能退而求其次的搜集稍次一些的地图。好在通过北美分舵在美国弄到了一些四十年代测绘的美军军用中国沿海和主要地区大比例分县地图。
这些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来的大比例地图堪称是元老院最宝贵的财产,也是伏波军战斗力的重要保证。无论在临高剿匪还是后来春季觉醒战役之后的琼州治安战,可以说都是仰赖于这些地图才能保证完全是外来户的伏波军在野外不至于迷糊方向,能够按作战计划行动。
当然20世纪的地图和17世纪的真实地理环境还是有差别的,在海南岛上这样的误差还在可忍受的范围之内:无非是居民点和道路不能吻合,地形地貌上的误差不大。
但是放到珠江三角洲,情况就不是这样了。珠江三角洲原是一个多岛屿的浅海湾,由西江、北江、东江从不同方向冲刷淤积而成的三角洲。西、北、东三江水系进入这一地区之后,分歧辐射,形成了密如蛛网的河涌。低洼地区则行程星罗棋布的湖沼。在不到一万平方公里的面积里,就有一万条河汊交错综合。这些河汊中即有天然形成的,又有人工开挖的。而三角洲上广泛的水稻种植和基塘养殖,使得这一原本就河道纵横的平原变得更加支离破碎。以至于对旅行者们来说,村落更类似岛屿。很多地方陆路是不通的。
几百年来得河水冲刷、泥土流失和淤积,田地的改造……这些自然和人工的因素加在一起,使得两者之间的差距大得离谱了。
这一情况,其实在珠江口突入战役中就有体现。部队分散开之后就开始发觉地图变得不可靠,当时采取的主要办法是使用归化民中的带路党。当时因为部队作战区域不大,作战目的也是以抄掠为主,使用向导的做法还能将就。但是对全面征服来说就远远不够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