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七章 杀不死的刺客!(4000)(1/4)
其实对于刘邦的斩蛇剑,吴良一直认为只是一柄普通的佩剑。
因为关于它的相关事迹只有一件,那便是刘邦在率领十多个奴役准备起事时,途中斩杀了一条挡在路中间的大蛇。
后来有人来到刘邦斩蛇的地方,见到有一个老妇人正在暗夜中哭泣,有人问那老妇人为何而哭,老妇人便说:“有人杀了我儿,我在哭他。”。
又有人问:“你的孩子为什么被杀呢?”
老妇人又道:“我儿是白帝之子,变化成蛇,挡在道路中间,如今被赤帝之子杀了,故哭。”
众人听完自是不信,正要再向那老妇人询问时,老妇人已经消失不见了,于是此事便传了出来,刘邦自此便也有了“赤帝之子”的高贵身份。
其实据吴良所知,在天朝的历史上,类似的事情并不少见。
几乎所有办成了大事的历史名人,都会为使用类似的手段为自己设立一个普通人无法触及的身份,一来是为了说明自己乃是“天命所归”,让自己变得更加“名正言顺”;二来则是为了强化自己的号召力与影响力,令普通人更加敬畏自己。
因此对于所谓“白帝之子”、“赤帝之子”的说法,吴良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
他唯一确定的一点便是。
哪怕只是一柄普通的佩剑,只要携带的人有足够的勇气与武艺,亦是能够轻易完成斩蛇之举,毕竟蛇又不是钢筋铁骨,与其他的任何动物都一样,只要被杀就会死。
至于所谓“白帝之子”、“赤帝之子”的说法,对于一名统治者,亦是很轻易便能够令其出现在史书与民间传说中的事情。
另外。
当年刘邦的家境也就那么回事,起事时也不过只是一个亭长,秦汉时期乡村每十里设置一亭,指派一个亭长,即是说当时刘邦的身份只相当于后世的一个片警,最多了也就是个片警小队长,并且历史记载刘邦在这个时候已经有四十八岁或三十九岁(有争议)的“高龄”了。
吴良真心很难想象,这样的刘邦手中能有一柄堪称“仙物”的宝剑。
要是真有,他早干什么去了?
除非……他在这之前忽然遭遇了一场史书中不曾记载的奇遇,机缘巧合之下进入了某个不为世人所知的遗迹,并在遗迹中得到了一笔财富,其中便包括一柄堪称“仙物”的宝剑。
否则。
吴良便有理由怀疑“斩蛇剑”不过只是一柄极为普通的佩剑。
并非“斩蛇剑”赋予了刘邦高贵的身份与过人的能力,而是建立大汉王朝的刘邦赋予了“斩蛇剑”后来的名气与神话色彩。
也正是这种“辩证”的思维。
令吴良对“斩蛇剑”同样有着不小的兴趣,他就想见一见这柄传说中的宝剑,要么证实自己的推测,要么推翻自己的推测,什么样的结果都可以,他就是想要求得一个确切的答案,从而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不过现在献帝回避了“斩蛇剑”的问题,他又不能对献帝用强,因此也只能暂时将此事按捺下来。
“你们几个,去取些清水,先将这铁箱清理出来,切忌里面的宝物不可直接用水清洗,先寻一块干净的麻布小心摆在上面,待我一一查看过后再决定如何清理。”
吴良收回了思绪,对随行的几名瓬人军兵士说道。
“诺!”
瓬人军兵士应了一声,便连忙小跑着去取水。
吴良则还在想眼前的这颗已经腐烂严重的董卓头如何处理,是随便找个地方埋了,还是想个什么办法继续保存下去?
吴良比较倾向于前者。
因为对他而言,这颗已经腐烂到这种程度的头颅基本没有任何考古价值,就算现在要强行将其保存下来,也必须清除掉透露上面的腐肉,最后只能剩下一个骷髅头标本。
这对于仪器先进的后世考古或许还有些用处,但对于现在的他来说,最多也就将其做成一个酒碗或是夜壶。
吴良没有这种恶趣味,因此依旧没有任何用处。
思来想去。
吴良又尽量完整的将这颗头颅放回了木匣之内,还将木匣的活板原封不动的插了回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