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九章 让信王去赈灾,皇族可用(1/4)

虽然天启年间也有灾害出现,但也没这么频繁。

因此,崇祯时期,在后世多被称为“崇祯之渊”,意思是自然灾害频发发生的一段时间。

朱由校一想到接下来会发生的这些灾害也很是头疼。

因为如果只是持续一年发生灾害倒也没什么,朝廷免免钱粮,百姓熬一熬,也就过去了。

即便持续两年,朝廷再赈济一下,也能熬过去,最多只会出现小规模农民起义。

但持续三四年,那就是很可怕的事了。

偏偏崇祯朝的旱灾、瘟疫都是五年起步,乃至十年那种。

朱由校想想都觉得可怕。

这也是他为什么这些年执政过于严苛,不惜冒着被人谋害的风险,疯狂敛钱粮于国库的原因。

他得让将来的大明朝廷有足够的资本去应对这些动不动持续数年的大灾,乃至避免这样的大灾出现,毕竟蝗灾、瘟疫,很多时候就是一开始的旱灾解决不力才出现的。

另外,让他更加头疼的是,这个时代的精英们会把天灾的频发归咎于皇帝的统治失德,进而借此煽动人心。

朱由校知道他接下来必须重视这些大灾,尤其是史书所载“崇祯之渊”的第一灾——陕西大旱灾。

因为这场旱灾是后面许多灾难的根源。

如果不是这场长达五年的旱灾没有解决好,就不会有大规模蝗灾和瘟疫,就不会有大规模农民起义,而导致朝廷军费激增,导致赈灾能力与水利整修能力下降,以及导致税赋不能减免。

总之,一开始的陕西大旱灾不解决好,会引起连锁反应。

“看样子,大规模征讨北方的事只能暂停,为防止大规模民变发生,大军转道陕西,并将马懋才的奏报传回京师,着户部立即给出调粮方案,以赈陕西旱灾,另外,着兵部部推一名忝设侍郎来此地协助募兵,在兵部官员来之前,由卢象升暂兼兵部忝设右侍郎职,募兵赈灾。”

朱由校因此立即对熊廷弼等随扈大臣吩咐道。

“陛下圣明!眼下既然陕西旱灾这么严重,亟待赈济的灾民必然激增,以工代赈的法子太慢,主要是一时不知道该营造什么工程,不如先招募入伍,并在招募入伍的同时,确定需要营造的工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